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公关无效法务上!“车企法务部”集体走向前台,百万索赔会成常态么?!

公关无效法务上!“车企法务部”集体走向前台,百万索赔会成常态么?

时间:2023-09-23 18:01:17 来源:精三和精一区别-搜狗指南 作者:百科 阅读:638次

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 | 马倩

车企的公关法务部越来越忙了 。

他们忙着和车主打官司,无效务部和媒体  、法务自媒体打官司 ,上车索赔甚至和贴膜店打官司。企法前台

7 月 24 日 ,集体比亚迪法务部官方微博发布首条内容称 ,百万新浪微博用户“龙猪-集车”长期发布大量不实信息,常态恶意诋毁、公关贬低侮辱比亚迪,无效务部对比亚迪品牌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法务对此 ,上车索赔比亚迪决定起诉“龙猪-集车” ,企法前台要求其删除相关侵权言论 、集体公开道歉并赔偿 500 万元人民币。百万

图片来源 :比亚迪法务部官方账号

比亚迪法务部所提及的微博用户“龙猪-集车”,其标签为“汽车达人” ,在微博平台有 83 万粉丝。目前  ,该账号处于禁言状态 。

此外,比亚迪法务部还表示,如果有网友掌握其他涉嫌侵权 、甚至涉嫌收受他人利益侵害比亚迪及比亚迪用户权益的信息 ,可联系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提供线索 。凡经查证属实并得到相关司法机关认可的,比亚迪将给予 5 万元至 500 万元不等的人民币作为奖励 。

一天后,长城跟进。

长城汽车官方发文称  ,已启动针对“向北不断电”等“六个账号涉嫌严重侵权行为的诉讼程序 ,长城汽车将向账号运营主体分别索赔 200 万至 500 万元人民币 ,索赔金额共计 2500 万元人民币  。按照长城汽车 2023 年半年报业绩预告的数据 ,估算下来,该索赔金额超过其上半年平均每月净利润的十分之一。

同时 ,长城汽车也发起赏金召集,称如有发现针对长城汽车的“网络水军”攻击行为,且能够提供攻击链路完整证据材料 ,经司法机关认定为有效证据的 ,将一次性奖励 200 万至 300 万元人民币。

今年三月,长城汽车曾公开宣布悬赏 1000 万元人民币打击网络水军 。针对网络暴力言论及“黑公关”,比亚迪也曾声称自己是受害者  。如果说近日比亚迪与长城各自起诉自媒体是此前多件事件叠加的余波,但更多车企的法务部都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 ,这在过去的汽车行业和其他行业中都是鲜有的。

图片来源:网络

为何车企法务部集体上线 ?

以微博平台为例 ,搜索“法务部”关键词,第一个出现的就是“特斯拉法务部”,排在前十的用户中,汽车企业官方法务部账号占了半壁江山。特斯拉 、理想 、蔚来 、小鹏、比亚迪 、极狐、极氪、零跑,以新能源车企为主的企业官法务部账号在近两年,尤其是近期集中上线。且 ,一上线就“开工”。

除了车企 ,搜索结果中鲜有其他行业以企业官方法务部身份成立的账号 。有一个例外 ,是小米集团法务部维权组  。不过  ,小米也加入了造车大军。为何车企的法务部集体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姿态愈发强势、直接?

图片来源:微博搜索

于今年 5 月 8 日注册的“蔚来法务部”微博账号 ,在 5 月 10 日发布了首条消息 ,称近期网络上出现一批有组织、大规模地针对蔚来和蔚来用户的恶意攻击稿件,这些“极大损失了蔚来和用户的合法权益”。蔚来已经对相关网络账号发起诉讼 ,要求其道歉并赔偿损失 200 万元人民币。

从五月成立至今,“蔚来法务部”微博账号共发布四条内容,均为针对一些自媒体账号涉嫌名誉侵权事件。

几乎在同一时间 ,杭州互联网法院收到零跑汽车的起诉状。后者诉讼网络账号“优视汽车”及其运营方,故意唱衰零跑汽车在投资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和社会评价 ,降低了零跑汽车的声誉及品牌形象。

6 月 ,小鹏汽车法务部官方微博发文称,已掌握数位造谣人身份,并已启动司法维权程序,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包括组织者 、策划者和实施者的法律责任。

理想汽车 CEO 李想更是亲自下场,他“打假”某汽车自媒体发布的针对理想汽车的商单收入,并@理想汽车法务部官方微博,表示“开始干活”,理想汽车法务部则转发并回复“收到” 。

不过  ,近期关于理想法务部的热点  ,是一份针对一家从事汽车贴膜业务的“临沂新理想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诉状,理想汽车以“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起诉这家贴膜店索赔 120 余万元人民币。此事经网络发酵 ,又引起新一轮舆论对理想汽车的争议。

无论是针对贴膜店 ,还是自媒体 ,亦或是车主、同行,一时间 ,汽车企业的法务部与品牌公关部 ,似乎傻傻分不清。

软硬兼施。当公关手段不奏效时 ,法律成为企业的必要武器。

当下网络的舆论环境确实有待改善 。尤其是“人人都为自媒体”的时代 ,信息传播门槛降低 ,且传播渠道从大众媒体走向社交平台 、短视频媒介 ,企业原有的公关方式显然跟不上病毒式传播的节奏。

另一方面,以蔚来等新造车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 ,从成立之初便强调直营,与用户直接沟通被视作企业的立足之本。这种情况下 ,舆论对品牌塑造的影响就会更大 ,而品牌力对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影响也在增加。

早在 2020 年,J.D. Power 研究就曾发布 ,逾四成潜在购车者在入店前已经流失,这其中超过半数都是在前期搜索了解中放弃的。

J.D. Power 表示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存量阶段 ,入店前的客流弥足珍贵 。但事实是 ,消费者在购车早期阶段的流失率逐年增加  ,2017 年是 10% ,2020 年是 43%。

这就不难理解,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尤其是面对“黑媒体”、“黑公关”时 ,为何车企的法务部要冲在前面 。

图片来源 :网络

上百万的赔偿金

在众多车企诉讼状中,针对名誉侵权的案件比例最高,且赔偿金额大多百万级别。

今年三月, 特斯拉在国内首例“退一赔三”案中败诉,被判决向某车主退还购车款并赔偿三倍金额。但随后不久,该车主收到一份来自特斯拉的诉状 ,后者认为其在微博中称特斯拉为“无赖企业” 、“流氓企业”、“江湖骗子” ,侵犯了特斯拉名誉权,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500 万元人民币  。

无独有偶 。近日 ,针对另一位两年前在上海车展期间站上车顶维权的车主,特斯拉法务部再次出面 ,起诉该车主侵犯其名誉权并索赔同样是 500 万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 ,搜狐汽车搜索到特斯拉名誉纠纷相关文书 460 篇 。

不过 ,针对企业法务部的高调与强势,一些资深汽车媒体表示 ,分不清车企是在“维权”还是“霸凌” 。毕竟 ,相较于法务体系完善的汽车公司 ,车主或自媒体 、贴膜店等大多不具备与之匹配的法律能力。

以上文提到的理想汽车控诉临沂同名贴膜店为例,临沂的这家小老板感觉有点冤,他在网上录视频称自己小名叫了 30 年的“理想”,没想到有一天被理想汽车起诉。这件事情经过网络发酵 ,理想汽车被舆论冠上了“格局太小”的名声。

随后 ,理想汽车法务部发声 ,表示其起诉原因是该店“冒充理想汽车官方”进行销售等商业活动,并非因普通的商标侵权 。不过 ,从“理想汽车法务部”微博官方账号下的留言来看 ,网友并不买账,称理想汽车“吃相难看”。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法务部官方账号

截至目前,理想汽车官方尚未对该诉讼有新的回应 。但其官方法务部账号又发了一条新的声明,称部分自媒体传播理想汽车远程锁车一事 ,无事实依据  ,保留对造谣者的起诉权利 。

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这本无可厚非。但为何近期车企法务部的集体上线 、集体上诉 ,营造了一种一言不合就控诉 500 万的剑拔弩张的氛围呢 ?

对媒体与大众来说 ,监督企业是其天然职责 。

2020 年 ,理想汽车曾宣布要为部分理想 ONE 车辆升级前悬架下摆臂  。信息发布后,许多车主 、媒体指出,此次行动应该按照“召回”来定义,而非“升级”。当时的舆论对刚上新车的理想来说至关重要 。理想汽车最终决定启动主动召回程序,并发表致歉信,承认更换前悬架下摆臂应为“召回”而非“升级”。

没有一家企业会不犯错误 ,但市场需要真相与事实。而现实中,事实往往需要时间予以验证 。若企业维权边界不断扩大 ,当探讨空间被无限压缩时 ,当媒体报道如屡薄冰时 ,谁来监督企业 ,谁来为消费者说话 ?

正是有公开探讨的空间 ,才会有诸如特斯拉百万辆召回 、允许不适应单踏板模式的车主选择关闭此功能的改善;才会有机油门事件曝光以及本田召回其最热销产品的决定;才会有大众集团的排放门丑闻和天价赔偿金 。

适当 、客观的监督与传播  ,哪怕是负面信息,也并非都是坏事。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当下的负面可能是致命打击 ,但对消费者 、对市场、对营商环境 、对行业发展来说,利大于弊 。正向的 、良性的舆论监管所带来的“利” ,也会反哺企业本身。当然 ,一切要建立在以“事实”基础之上——媒体以事实为依据报道,车主以事实为依据维权 ,企业以事实为依据发声 。

图片来源 :网络

眼下 ,企业用动辄上百万的赔偿金和上百万的悬赏金在全网“打假打黑” 。一方面 ,这确实能对侵权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另一方面 ,百万罚金或百万赏金的“一诉了之”的态度,对车企来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更重要的是 ,如何确认边界 ?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对搜狐汽车表示,名誉侵权是指通过侮辱或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在认定构成名誉侵权的前提下,被告的赔偿标准首先是原告因被告的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 ,但这通常很难证明;其次是被告的侵权所得 ,多数情况下也很难证明。

因此,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根据侵权的主观恶意程度、侵权的持续时间长短及影响范围的大小等因素酌定赔偿金额 。赵占领律师分析 ,车企起诉时索赔的金额设置较高 ,通常有可能几个考虑,其一 ,增强诉讼的震慑力 ,不仅对被告造成较大压力,也会对其他的媒体和自媒体起到一定的震慑效果;其二 ,通过设置比较高的索赔金额 ,增加案件的受关注度。

“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利没有问题 ,索赔 500 万或者更高都没有问题,最终赔偿金额由法院判决。”不过 ,赵占领律师也表示 ,在司法实践中  ,名誉侵权案件的判决金额超过 50 万以上的非常少 ,超过百万的更是屈指可数 。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狐妖小红娘女星被拍到恋情,和男子在商场接吻,00花真洒脱
  • 本月周3,四大生肖财运上上签,好事成双,心想事成
  • 2.0T+8AT的SUV,星越L和长安UNI
  • 老黄历看日子生肖运势查询(2023年9月23日)
  • 中秋家宴准备什么菜?3菜1汤端上桌,简单大方,老人小孩都爱吃
  • 波兰:“希望美国能让乌克兰的头脑发热者冷静下来”
  • 美联储:加息给低收入美国人带来的负担最大
  • 增程的零跑,是如何诠释零跑的真诚的
  • ·
  • ·
  • ·
  • ·
  • ·
  • ·
  • ·
  • ·
推荐内容
  • 新时代,我在中国
  • 默多克宣布11月卸任新闻集团和福克斯公司董事长,长子接棒
  • 名猫那么多,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狸花猫?
  • 62岁黄日华生日宴真热闹!与张兆辉斗嫩,邵美琪优雅靠边站抢眼
  • 孩子总是坐不住?可能跟家长的这个习惯有关
  • 唐三成神长生不老,大师却一人凄惨死去,为何不带他进入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