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考古博物馆,国宝逛中国考古博是文物物馆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日前 ,看龙中国考古博物馆已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图腾公众可以通过公众号小程序免费预约参观 。有演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变带中国考古博物馆 ,日前迎来首批社会观众 。国宝逛中国考古博在开馆仪式上 ,文物物馆首批社会观众与中国历史研究院负责人一起打开博物馆大门,看龙开启全新的图腾参观体验 。
以“历史中国 ,有演鼎铸文明”为主题,变带中国考古博物馆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国宝逛中国考古博展品6000多件,文物物馆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看龙“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特色,让首批观众们直呼过瘾 。
观众 戴逸华:非常激动,仿佛回到了历史的现场 。能够非常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设计氛围就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了 。
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 ,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的叙事方式 ,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依托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藏的珍贵古籍文献,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陈秋霖:中国考古博物馆承担的使命,一方面是服务科学研究 、历史研究,另一方面是历史文化的传播 ,以文物的方式来讲中国文明的故事。所有的精品文物都是从考古田野发掘的,用真实的考古发现来体现整个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我们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更好地承担文化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史为线 国宝文物这样看
中国考古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后,众多国宝级文物也公开亮相 。观众来参观要怎么看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馆长给大家推荐了一条精品路线。
在“文明起源”版块,观众可以在模拟的山洞场景中,看到我国最早的刃部磨制石器 ,感受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考古发掘发现的这些黑色颗粒,就是大约七千年前的中国水稻 。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 :我们国家是水稻 、粟、黍的起源地,这个小盒里装的是7000年前的水稻,它是黑乎乎的 ,已经炭化了 。跟现在的水稻比较 ,它比现在的小。
从旧石器时代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新石器时代 。一个陶人面像,展示了仰韶文化早期中国人的长相 。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 :陶人面像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 ,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人面像。其实我们可以看到 ,大约7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人形象跟现在是差不多的。
安徽尉迟寺遗址出土的立鸟异形陶器、七足镂孔陶器功能如何 ,至今是个谜。而同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出现了“日、月、山”等形状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汉字的雏形。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陶扁壶 ,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的探讨。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可能是朱砂写上去的 ,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就出现了文化的“文”字,跟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一脉相承的。文字的演变是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确认这样一个字,实际上就是一大进步。离文明又更进了一步 ,离文字的出现又更近了一步。
“宅兹中国”版块 ,主要讲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展出的多个展品都是国宝级文物。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的嵌绿松石象牙杯 ,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 ,成为夏朝晚期的都城最精美的文物之一 ,被称为“超级国宝”;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的铜牺尊 ,纹饰复杂精美,是西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文物不能拿在手里把玩 ,但是科技可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互动智慧屏,选中一款感兴趣的文物 ,它就会在这个文物面前停下来,通过放大和转动,就可以全方位无死角近距离观赏文物的各种细节 ,感受文明的密码 。
“和融万方”版块,模拟了丝绸之路的东方明珠——洛阳城定鼎门外的千年驼印 ,并通过3D建模重现考古文物细节,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丝路繁荣的景象。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 :这是我们在河南偃师唐代墓葬里出土的一个錾花九曲银勺 ,这个纹饰是典型的唐代纹饰 ,这个底像小鱼籽一样叫鱼子地纹,上面有蔓草纹,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 ,形成了这样一个风格 ,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交融。
从文物看中国龙图腾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独立形成早期国家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龙的形象源远流长 ,最早出现于距今8000年前。那么 ,龙的图腾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去看一看↓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龙的形象中 ,最早的就是这个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 。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的龙的形象 ,距今已经4000多年了。龙的形象在早期是不稳定的,有像蛇的身体的、也有是鳄鱼的。这个龙是一个蛇身,身上黑色是鳞片,方形的头,还有两个小耳朵 ,口里边还衔着一个植物 。因为是彩绘的 ,不是一个实用器 ,因为彩绘一沾水就会掉彩 ,不是常用的东西 。有可能是贵族人群拥有的一个承盘,可能是祭祀时期盛酒用的。
从万邦林立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夏商周王朝,龙的形象也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呈现兽面大方头 、蛇形蜿蜒身 ,总长70.2厘米,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成 ,最薄的地方只有大约0.1毫米用工之巨 、制作之精,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被称为“超级国宝” 。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是距今3800年的龙 ,出土在一个高等级的墓葬,在人身上从左肩往下延伸,专家研究它有可能是龙旗,像一个旗子一样 ,引领着魂灵升天。在这个龙的身体中部还有一个铜铃 ,里边有个玉铃舌 ,要是动起来还能听到声音。在《诗经》里面有一句诗叫“龙旗阳阳 和铃央央” ,跟这个情形应该是一样的 。
在河南殷墟商代王后“妇好”墓中发掘的绝品象牙杯,外表典雅 ,通体雕刻各种精细花纹 ,巧妙地镶嵌绿松石片 ,让其中的夔纹更加醒目。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这件器物也是国宝级的不能出境展的文物。这个夔纹是夔龙纹 ,商代晚期 ,有3000年了 。兽面跟3800年前夏代晚期的龙形器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说明文化的延续性 。
这样的延续,还出现在西周时期的“牺尊”青铜酒器上。它出土于陕西西安的丰镐遗址 ,虽然出现在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但是“牺尊”胸前和臀部附着的两条兽首卷尾龙,却延续了此前龙形器中龙形特征 。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这个牺尊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距今有2000多到3000年 。卷尾龙的头部形象都是一种兽面 ,与绿松石龙形器应该相差1000年。相隔千年 ,龙的形象基本上是一致的 。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告诉我们,龙的形象在秦汉以后逐渐稳定 ,唐朝鼎盛,到元代已经差不多形成如今龙的形象。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 巩文 :这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龙凤纹瓷罐 ,一边是龙 ,一边是凤 。龙的形象逐渐演化发展的过程最后走向了一元统一的形象,说明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程。
(责任编辑:娱乐)